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
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
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
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
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
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
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
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开秣陵城,前往四明的旅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联“远携瓶锡秣陵城,又逐秋风过四明”,开篇即点明了僧人的行踪。他带着行旅的工具——瓶和锡杖,穿越了秋天的风,从秣陵城出发,向四明进发。这里的“瓶”和“锡”不仅实指僧人的行旅物品,也象征着僧人对修行生活的执着与追求。
颔联“白石清泉寻旧约,碧云红树动离情”,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他寻找着往日的约定,在清澈的泉水旁,在碧绿的云彩和红艳的树木间,感受着自然之美,同时也触动了内心的离别之情。这里通过“白石”、“清泉”、“碧云”、“红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颈联“路从朱雀桥边去,舟自丹阳郭里行”,转而描述了僧人行进的具体路径。他沿着朱雀桥边的道路前行,乘舟在丹阳城外的水域中航行。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点和交通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立体感,让读者仿佛能跟随僧人一同体验这段旅程。
尾联“惆怅客中频送客,更堪疏柳暮蝉声”,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离别的感慨。在旅途中,僧人频繁地送别他人,自己也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惆怅。最后,诗人以“疏柳暮蝉声”作为结语,既是对僧人即将离开的哀伤表达,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赞颂。这句中的“疏柳”和“暮蝉声”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宁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僧人旅行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以及诗人对其离别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满目山河非典午,为米折腰何独苦。
便从彭泽赋归来,买得兰舟到江浒。
家中长物虽长在,黄菊可携松可抚。
五株杨柳万条烟,依旧清阴上门户。
逍遥九日坐篱下,那得香醪具尊俎。
故人忽使白衣送,不畏山村暮冲虎。
今宵倾倒期尽醉,己觉故乡皆乐土。
丹青写入图画中,峻节高风照千古。
西岩托名隐为乐,不向林泉向城郭。
闲时惟诵小山词,几度淮南桂花落。
玉堂仙客居玉峰,托交屯君情倍侬。
长梢写作风雨态,神妙不测生心胸。
风声萧萧雨声急,坐听风雨湘灵泣。
深掩重门草自青,凤毛零落谁同拾。
春云岂似秋云孤,九疑天远连模糊。
良宵何妨警蝴蝶,薄暮任教啼鹧鸪。
鹧鸪啼彻清尘俗,萧然恍若筼筜谷。
东坡先生有至言,人生不可居无竹。
迎云楼,迎云楼,远在越山之东头。
绮窗晴瞰鉴湖水,缃帘暮捲娥江秋。
波光云影相辉映,雕甍画栋凌斗牛。
楼中之子人莫俦,结构不为景物谋。
高堂有亲垂鹤发,别来几载生离忧。
音问疏兮甘旨缺,梦魂长向庭闱游。
凭阑日夕纵高望,望中惟见云飘浮。
白云无心自舒卷,游子有意徒绸缪。
目断飞云心杯休,思亲之意何悠悠。
羡均自是儒者流,读书明道遵孔周。
他年移孝事君王,令名应与怀英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