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小金佛》
《小金佛》全文
清 / 曾习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缕缕袈裟叶叶云,相宗衰眇仅能存。

青鸾影下寻初地,金粟香中净六根。

收拾华严归自性,总持尘刹故称尊。

误疑宋玉工微咏,涓滴何曾报佛恩。

(0)
鉴赏

这首诗以小金佛为题,描绘了对佛像的深刻感悟与敬仰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小金佛的形象与佛教教义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首联“缕缕袈裟叶叶云,相宗衰眇仅能存”以袈裟和云朵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佛像的庄严与神秘,同时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衰微与传承的艰难。这里“缕缕袈裟”象征着佛教的教义与传统,“叶叶云”则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飘渺,两者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佛像的外在之美,也揭示了其内在的深邃与博大。

颔联“青鸾影下寻初地,金粟香中净六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青鸾,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与灵性。在这里,诗人借青鸾之影,表达了在佛像前寻求心灵最初的纯净之地的愿望。金粟香,则是佛教中常用来形容佛像或寺庙内香气的词汇,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解脱。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与嗅觉的双重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远离尘嚣的氛围,强调了通过修行达到内心清净的重要性。

颈联“收拾华严归自性,总持尘刹故称尊”揭示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主张一切法皆由自性而生,通过修行可以回归本源,实现自我超越。总持尘刹,意指掌握宇宙万物,体现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包容与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自我认知与宇宙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佛的尊敬与崇拜。

尾联“误疑宋玉工微咏,涓滴何曾报佛恩”以典故引入,借用宋玉的微咏来比喻对佛的赞美与敬仰。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见长。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认为自己对佛的赞美与敬仰,即使如涓滴之水,也无法完全回报佛的恩泽。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中“因果报应”、“感恩回馈”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小金佛的描绘与感悟,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精神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作者介绍

曾习经
朝代:清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光绪庚寅进士。历官度支部右丞。有《蛰庵诗存》。
猜你喜欢

述怀五十三首·其二十六

昔人多爱酒,为会酒之真。

不饮愁万结,饮之愁自伸。

醉醒醒复醉,恍然忘此身。

八仙本高士,七贤岂众伦。

囊括经济术,觞咏日逡巡。

穷通付天命,富贵等浮云。

九原今可作,愿尔与为群。

(0)

和靖江府钟纪善韵·其一

马蹄辙迹遍天垠,开国承家喜有人。

自古金陵多王气,当今紫塞少氛尘。

鳌头跨海放怀阔,马上看山得句频。

济济从官多似雨,长杨有赋莫如君。

(0)

和紫虚丹房二十首·其七

蚤岁驰声翰墨场,君恩一饭岂能忘。

桂香已占中秋月,菊老犹禁晚节霜。

内展经纶资治道,外扬威武控遐方。

夜来有气冲牛斗,知是文章是剑光。

(0)

和紫虚丹房二十首·其三

山南山北有台莱,蔼蔼王多吉士来。

三策未能专汉室,千金何独羡燕台。

明朝道德乾坤大,经世文章日月回。

惭愧微臣叨典翰,床头笔砚肯生埃。

(0)

次项公见示雪中诗韵·其一

天娥剪水作飞琼,散乱随风片片轻。

草木霎时春共老,乾坤入夜昼同明。

蓝关征马千年事,剡水扁舟万古情。

翻笑海滨游猎者,归来何处觅行营。

(0)

会童谢二知事因留夜饮就次诗韵

久别忽相逢,交情感慨中。

才名今日胜,情况旧时同。

阴转柳梢月,香飘花底风。

一樽须尽醉,后夜各西东。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权德舆 皎然 徐祯卿 姚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