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静在平气,至神惟顺心。
道非贵与贱,达者古犹今。
功名属廊庙,閒暇归山林。
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
不如一丘壑,随愿得飞沉。
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
诗书抚尘迹,歌舞送光阴。
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樊笼锁形质,物外有幽寻。
至静在平气,至神惟顺心。
道非贵与贱,达者古犹今。
功名属廊庙,閒暇归山林。
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
不如一丘壑,随愿得飞沉。
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
诗书抚尘迹,歌舞送光阴。
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樊笼锁形质,物外有幽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题高君正适轩》。诗中,黄庭坚以平和的心态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顺应天性,认为道义不分贵贱,通达之人古今皆然。诗人将功名归于朝廷,而闲暇时则选择隐逸山林,享受鱼鸟之乐,自在飞翔或栖息。他倡导回归自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如开门迎日月,与朋友共度时光,读书作诗,弹琴歌舞,享受生活情趣。
诗中提到的“妖娴倾国笑”可能指的是美人的欢笑,而“丝竹感人深”则表达了音乐的感染力。诗人的心胸开阔,能独自面对清风,感受自然的韵律。他认为人生如同樊笼,应寻求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去寻找物外的幽深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向往。
韦蒙屈指许非才,三载长安共酒杯。
欲别未攀杨柳赠,相留拟待牡丹开。
寒随御水波光散,暖逐衡阳雁影来。
他日因书问衰飒,东溪须访子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