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翁主学谒靖山提举》
《送翁主学谒靖山提举》全文
宋 / 何文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三百年间植士林,年来零落几青衿。

人间已厌诗书味,堂上犹闻丝竹音。

山向静中涵易象,阳于复处见天心。

执经弟子趋函丈,祗恐门前雪意深。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wēngzhǔxuéjìngshān
sòng / wén

sānbǎiniánjiānzhíshìlínniánláilíngluòqīngjīn

rénjiānyànshīshūwèitángshàngyóuwénzhúyīn

shānxiàngjìngzhōnghánxiàngyángchùjiàntiānxīn

zhíjīnghánzhàngzhīkǒngménqiánxuěshēn

翻译
三百年的书香门第,近年来多少才子凋零。
世间的人们已经厌倦了诗书的气息,厅堂里依然回荡着音乐声。
山在宁静中蕴含着易经的道理,阳光在循环中显现天道的意志。
手捧经书的弟子们匆匆走向讲台,只担心门外深深的雪意预示着严寒。
注释
三百年间:指家族传承久远。
植士林:培养出众多读书人。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借指读书人。
人间已厌:世人对诗书感到厌倦。
诗书味:读书人的气息或文化氛围。
丝竹音:音乐声,常指优雅的古典音乐。
山向静中涵:山在寂静中蕴含。
易象:《易经》中的哲理象征。
天心:自然法则或天道。
执经弟子:手拿经书的弟子。
趋函丈:走向讲台或书房。
门前雪意深:门外积雪深厚,暗示天气寒冷或世事变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寄托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传承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三百年间植士林"一句,勾勒出一片历史悠久而又衰败不起的学术氛围,"年来零落几青衿"则透露出时光流逝、事物更新换代的感慨。这里的"士林"和"青衿"都是对知识与文化传承的隐喻。

"人间已厌诗书味"表明世人已经对传统的文学艺术感到疲乏,但"堂上犹闻丝竹音"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这些传统美好仍然保持着赞赏和珍视。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怀。

"山向静中涵易象"一句,借助山的寂静来比喻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深邃。"阳于复处见天心"则进一步强化这种意境,将自然界的变化(如日照)与宇宙之心相联系,这是对道家哲学的体认。

"执经弟子趋函丈,祗恐门前雪意深"两句,则展示出诗人对于学习和修养的态度。这里的"执经"意味着持守经典,"趋函丈"则是对知识传承者的一种尊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弟子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前人的学问,同时又不免担忧门庭若雪般静谧的境界是否能被后世所理解和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文化情怀与个人修养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于传统知识的尊重与内心世界的追求。

作者介绍

何文季
朝代:宋

宋东莞人,字子友。从李昴英游,仕宋季,后弃官归。厓山之战宋亡,恸哭成疾,临卒,戒子孙不得复仕。有《兰斋集》。
猜你喜欢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

君到香山寺,探幽莫损神。

且寻风雅主,细看乐天真。

(0)

闽中回

帆影随风过富阳,橹声摇月下钱塘。

千山积雪凝寒碧,梦入枫宸绕御床。

(0)

酬冯绛州早秋绛台感怀见寄

良牧闲无事,层台思眇然。

六条萦印绶,三晋辨山川。

洗嫧讴谣合,开襟眺听偏。

秋光连大卤,霁景下新田。

叶落径庭树,人归曲沃烟。

武符颁美化,亥字访疑年。

经术推多识,卿曹亦累迁。

斋祠常并冕,官品每差肩。

按部青丝骑,裁诗白露天。

知音愧相访,商洛正闲眠。

(0)

送李馀及第归蜀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0)

上汴州令狐相公

罢相恩犹在,那容处静司。

政严初领节,名重更因诗。

公事巡营外,戎装拜敕时。

恭闻长与善,应念出身迟。

(0)

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

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张羽 王建 蔡襄 唐顺之 刘鹗 陈傅良 杜荀鹤 李光 陶渊明 黄玠 胡俨 魏野 程颂万 黄溍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