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币儒宫已告虔,城楼远想独悠然。
阴阴古木回潭外,渺渺平芜落照边。
野色向人聊妩媚,筇枝入手自轻便。
兴来不暇寻思懒,酒后狂歌定几篇。
奠币儒宫已告虔,城楼远想独悠然。
阴阴古木回潭外,渺渺平芜落照边。
野色向人聊妩媚,筇枝入手自轻便。
兴来不暇寻思懒,酒后狂歌定几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与求在学宫祭祀后,登临北城远眺所见之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流露。
首句“奠币儒宫已告虔”,点明了祭祀活动的庄重与虔诚,暗示了诗人对学问与道德的尊重。接着,“城楼远想独悠然”一句,通过“远想”二字,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思绪飘远,内心宁静的状态。
“阴阴古木回潭外,渺渺平芜落照边。”这两句描绘了远处古树环绕,潭水映衬,平旷的草地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辽阔。画面静谧而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野色向人聊妩媚,筇枝入手自轻便。”诗人以“野色”拟人化,赋予自然景色以温柔的魅力,同时通过“筇枝”(竹杖)的轻便,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中的自在与舒适。
最后,“兴来不暇寻思懒,酒后狂歌定几篇。”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酒后的豪情与创作的冲动,即使兴致盎然,也无暇顾及思考的懒散,展现出诗人率性而为的一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真挚流露,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活态度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四月夏气清,蚕大已属眠。
高首何昂昂,蛾眉复娟娟。
不忧桑叶少,遍野如绿烟。
相呼携筐去,迢递立远阡。
梯空伐条枚,叶上露未乾。
蚕饥当早归,秉心静以专。
饬躬脩妇事,僶勉当盛年。
救忙多女伴,笑语方喧然。
忽忽岁将尽,人事可稍休。
寒风吹桑林,日夕声飕飗。
墙南地不冻,垦掘为坑沟。
斫桑埋其中,明年芽早抽。
是月浴蚕种,自古相传流。
蚕出易脱壳,丝纩亦倍收。
及时不努力,知有来岁否。
手冻不足惜,冀免号寒忧。
妖娆厌红紫,来赏玉湖秋。
亭亭水花凝伫,万解冷香浮。
初讶西风静婉,又似五湖西子,相对更风流。
翠涧宝钗滑,重整玉搔头。泛云腴,歌白雪,卷琼瓯。
尊前共花倾倒,一醉洗闲愁。
屈指秋光能几,歌咏太平风景,佳处合迟留。
更倩月为烛,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