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西化时。登上华狱山。北向视玄冥。
秦川荡然平。汉少杂类多。不信至真言。
吾后千馀年。白骨如丘山。尸骸路草野。
流血成洪渊。不忍见子苦。故作大秦吟。
哀叹二十颂。以示通中贤。见机降时世。
不值苦以辛。
我昔西化时。登上华狱山。北向视玄冥。
秦川荡然平。汉少杂类多。不信至真言。
吾后千馀年。白骨如丘山。尸骸路草野。
流血成洪渊。不忍见子苦。故作大秦吟。
哀叹二十颂。以示通中贤。见机降时世。
不值苦以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我昔西化时”,诗人回忆往昔,似乎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接着“登上华狱山”、“北向视玄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邃、辽远的意境,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秦川荡然平”、“汉少杂类多”,这两句对比强烈,前者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后者则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单一与保守。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代局限的反思。
“吾后千馀年”到“不忍见子苦”,这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世界的担忧与同情。他预见到千年之后的社会将充满苦难,满目疮痍,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故作大秦吟”、“哀叹二十颂”,诗人决定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二十首诗歌的哀叹,希望能够引起“通中贤”的共鸣,即那些能够理解并有所作为的智者。这不仅是对未来的呼唤,也是对现实的警醒。
最后,“见机降时世”到结尾,诗人呼吁人们在合适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变现状,避免陷入痛苦之中。这种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是对人性光辉的呼唤,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忧虑,更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
盲风吹雪度清明。思旧续前铭。
西山不语含愁黛,送中原、底许关情。
盼到风铃试鸽,却妨佞舌收莺。年涯芳物老江亭。
倚槛快初晴。芦芽半努沙痕浅,认东华、舄履尘凝。
怨碧缘菭墨晕,娇黄稚柳稊生。
吊长淮逝水恨滔滔,清流乱黄流。
看东潴洪泽,南连扬越,西控吴头。
蚌埠云屯虎落,跃马喜高秋。
天堑临江表,襟锁咽喉。
千古英雄成败,几凤阳濠泗,说项归刘。
问青天无语,沈醉抚吴钩。
染燕支、薄描金粉,付酒徒、乘兴画沧洲。
重回首,话兴王事,雾惨山愁。
茱萸绣幰,载青腰玉女,重返鹣巢最深处。
正薰炉烟润,一晌偎人,罗袖底、还带江南杏雨。
一年银浦隔,桃叶迎归,重咏白团扇中句。
无赖是星轺,北望金城,偏杨柳、青青如许。
但乞取、珂骖早归来,莫忘了云屏,翠眉长聚。
一别瑶京,更几度、温垆凉扇。
空仿像、玉河新柳,三年不见。
金阙倚云鳷鹊近,翠荷贴水鸳鸯暖。
记黄花、鱼到絮香羹,芦芽短。拚弃了,云岚券。
无奈是,花枝怨。忆疏香小径,便如天远。
馆额尚题君子寿,诗中旧识园丁懒。
任东栏、开瘦紫丁香,无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