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新摘柚花薰熟水,旋捞莴苣浥生齑。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新摘柚花薰熟水,旋捞莴苣浥生齑。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通过对早晨炊食、野餐、摘花、捞菜等生动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这两句写诗人停舟于光照之口,享受早晨的炊烟,同时描绘出野外用餐的随性与简朴。
"新摘柚花薰熟水,旋捞莴苣浥生齑。" 这两句则展示了诗人亲手采摘柚子和莴苣(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的画面,通过鲜明的动作和感官细节,使读者仿佛也能嗅到柚花的香气,尝到莴苣清新之味。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生物和谐共生的观念,即使是山中的老者也能在大自然的恩赐下生存,即便没有肉食,而山中的主人(可能指的是一位隐士)则是在自然之中醉心于其中,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经过一个名为“真阳”的地方来到了“清远”,这里的“好山”可能指的是一个美好的山庄或自然景观,而“自足”表明诗人的内心满足,不再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最后,“乐人饥”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也能感到快乐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其中找到精神寄托和内心平静的能力。
汝州城南二十里,栖亩山前足山水。
老人中开谷隐堂,草屋疏檐对山起。
南横秀岭石官道,想像此堂容此老。
堂前茂林浮春烟,堂后池溏多白莲。
前池红莲开更早,正与茂林相对好。
开轩看莲看不足,远望少室如碧玉。
碧玉如屏掩此堂,老人与世已相忘。
胡马扬尘不容驻,万里奔波失归路。
客舟不顾生事窘,所至有堂名谷隐。
大榜灰飞小榜存,至今长在对衡门。
涧上丈人肯已冷,中原旧事空销魂。
老人本是山中客,四海为家无住宅。
家人清坐已忘贫,何曾更问堂宽窄。
去郡十五里,满山蔽青松。
朝来雨初过,萧瑟鸣悲风。
踏泥转溪曲,路尽山无穷。
层崖筑栏阁,宛在云烟中。
引水绕砌下,濆石常飞濛。
寻幽到寺背,苍碧摩高空。
古甃冽寒泉,浅沙影重重。
伏流尚数步,暗与溪相通。
潺湲去何之,可折从此东。
会有到海期,岂计朝莫功。
我行因避贼,眺览聊从容。
徘徊未忍去,僧饭催撞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