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
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
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
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
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送吴人陆之箕》。诗中描绘了友人离别的情景,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
首联“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以友人登高远眺,准备踏上旅途的形象开篇,暗示了离别的氛围。接着“蓟门金尽”四字,既点明了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也暗含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
颔联“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担心友人在旅途中孤独无依,难以找到知音,因此不愿让友人为此而白头苍苍,饱经风霜。
颈联“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友人或许在旅途中会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古人张翰的典故,借以寄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感。
尾联“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担心友人在仕途或生活中遭遇挫折,但更多的是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与忧虑。最后,“草色姑苏到自愁”一句,以草色象征友人未来道路的未知与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友人离别时的场景描绘,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共同忧虑,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孙子悯老蹇,惠杖若无杖。
其轻犹握烟,且喜不压掌。
七尺多臃肿,论重仅铢两。
促节数三十,还复有一长。
敢以照书燃,独任探梅往。
暑雨地沮洳,出远步堪强。
非惟借便健,颠踬有所伏。
何以谢记存,小简附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