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
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
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
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
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
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
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
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
这首诗描绘了哈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边塞风情,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边疆特色。
首联“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上,连接着敦煌与吐鲁番两个重要的地区,显示出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
颔联“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进一步强调了哈密作为交通咽喉的重要性,同时将哈密与月窟(古代西域地名)相联系,形象地描绘了其在连接东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中的关键作用。而“衣带俯河源”则通过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哈密与河流源头的密切关系,暗示了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颈联“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描绘了一幅边塞特有的景象。日影黯淡,可能是因为边塞之地气候干燥,阳光直射,或是因为边防的紧张氛围使得人心惶惶。风声与戍角的喧嚣,既表现了边塞的宁静与生机并存,也暗示了边防的警戒与战备状态。
尾联“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表达了对哈密地区和平稳定的美好祝愿。在这样的环境下,无需频繁的军事行动,边境如同屏障一般守护着内外的安宁,象征着边疆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哈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还蕴含了对边疆和平稳定的深切期盼,体现了诗人对边疆安全与稳定的重视。
瀛海无因泛,昆丘岂易寻。
数峰聊在目,一境暂清心。
悦彼松柏性,爱兹桃李阴。
列芳凭有土,丛干聚成林。
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
暗香兰露滴,空翠蕙楼深。
负鼎位尝忝,荷戈年屡侵。
百城烦鞅掌,九仞喜岖嵚。
巴汉溯沿楫,岷峨千万岑。
恩偏不敢去,范蠡畏镕金。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
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
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沈。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