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
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
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
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
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
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
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
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
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此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名为《七十翁吟五言古体十首》(其三)。这是一首反思个人生命历程与家族关系的诗篇。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先祖、先父的寿命,表达了对未能尽孝和个人学业未臻于至善的自责之情。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寿命已经超过父亲和祖父时的复杂情感。在古代文化中,子女能够长寿超越父母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但在这里,诗人的内心却充满了自责之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而先人早逝,是一种不幸甚至是不仁。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不满和对知音(理解自己的朋友或同伴)的感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知识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而未能达到圣贤的地步,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责。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梦中,自己的心志也是清明的,即便是在黑暗的房间里,也如同站在广阔的天空下。而末尾两句则是对自己没有田产可以传给子孙的一种无奈,但诗人认为这并不代表自己一生没有所追求和传承。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位老者对于个人生命、学业成就以及家族责任的深刻反思,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讨。
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
龙骖回旧宅,凤德咏馀芬。
入室神如在,升堂乐似闻。
悬知一王法,今日待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