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麑无戚容,活蚁有德色。
不如未见蚁,生道犹不息。
心如隔窗月,光不见微隙。
不患无发时,却患发无益。
一矜障万善,千悔无一得。
要加持养功,跬步见天则。
宇宙渺无穷,此道足充塞。
杀麑无戚容,活蚁有德色。
不如未见蚁,生道犹不息。
心如隔窗月,光不见微隙。
不患无发时,却患发无益。
一矜障万善,千悔无一得。
要加持养功,跬步见天则。
宇宙渺无穷,此道足充塞。
这首诗以动物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深刻见解。首句“杀麑无戚容,活蚁有德色”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小鹿的杀戮虽然面无悲悯,但救助蚂蚁却显露出美德的神色。诗人借此暗示,真正的道德不应仅限于表面的行为,而应发自内心。
接下来,“不如未见蚁,生道犹不息”强调即使没有亲眼见到蚂蚁的生存状态,也应该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因为生命之道永不息止。诗人的心境如同隔着窗户的明月,虽明亮却难以透过缝隙触及。
“不患无发时,却患发无益”进一步指出,不必担心没有表现善行的机会,关键在于所行是否真正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一个小小的矜持可能阻碍无数善行,而无数次的后悔也无法挽回已失之益。
“一矜障万善,千悔无一得”强调了过度的自我约束或懊悔可能导致善行受阻,只有持续修行,每一步都遵循天道,才能真正积累善果。
最后两句,“要加持养功,跬步见天则”劝诫人们要持之以恒地修炼道德,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能体现天道的法则。诗人认为,尽管宇宙广大无垠,这种道德之道却足以充满其中,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远洞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世间万物的慈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