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大隐流,其性何澹荡。
不知十八滩,何如古汶上。
闵子大隐流,其性何澹荡。
不知十八滩,何如古汶上。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名为《题赠闵萃庵》。诗中以闵子大隐流为引子,描绘了一位名为闵萃庵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情的淡泊与超然。闵子大隐流,其性何澹荡,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闵萃庵的个性特点——他选择远离尘嚣,过着隐居的生活,内心却充满了宁静与淡泊。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十八滩,何如古汶上”,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闵萃庵生活环境的一种想象和赞美。这里提到的“十八滩”和“古汶上”都是古代著名的山水景观,十八滩以其曲折多变的水流而著称,古汶上则可能是指汶水的上游部分,以其自然美景闻名。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暗示闵萃庵所处的环境虽然未知,但其美好程度或许不亚于这些著名的山水胜地,进一步突显了闵萃庵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闵萃庵性格和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其超凡脱俗生活方式的欣赏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在陈恭尹的笔下,闵萃庵的形象被赋予了浓厚的诗意色彩,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理想化的象征。
灏气横铺地,崇墉晚望新。
芒芒九河道,绎绎百城春。
雪尽黎阳垒,烟生白马津。
山川全拱魏,关隘半钤秦。
事去看荒垄,时清忆古人。
高天归独鸟,片月下游尘。
地僻投书少,官闲置酒频。
楼如骑山起,亭拟雪香邻。
醉眼容疏阔,愁肠荷抚循。
斗鸡先自走,尺蠖漫求伸。
磊落长歌恨,蹰踟未老身。
所欣陪妙躅,归炬借朱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