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
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
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
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
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
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寄托。开篇“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接着,“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写出了诗人在山谷间听泉水流过岩石,感受到夜晚时分的细雨,以及被竹林包围的松树在秋风中的摇曳,这些都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则表达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即便是向佛祖献上自己的诗篇,亦或是在宗教的指导下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最后,“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则描写了高僧在宁静的环境中进行布施,以及花草间散发的芬芳与茶道的雅致。这里“上人”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清閒供”是指高僧在清净的地方进行布施,而“兰芷香中著茗瓯”则是诗人对高僧品茶时所处环境的描绘,通过对花草和茶道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佛教修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超然物外的一种追求。
大夫三年,平恕如一。静而不烦,民安厥室。
大夫去矣,何以述之。我述民言,民实德之。
星非甘公,卦非焦赣。善言五部,枝干迭用。
所据甚精,所发必中。辅之以教,其益弥众。
以刚止邪,以柔止讼。躁者使静,义者使动。
仁使之修,虐戒之纵。险者使平,浮者使重。
如此庶乎,殆可折衷。行矣勉之,斯言可诵。
北叟有奇歌,调与声俱绝。
此歌本难名,强名为白雪。
一唱白云开,再唱青云裂。
朝唱迎朱霞,暮唱入明月。
声在明月宫,桂树生秋风。
秋风吹明河,银浪翻长虹。
河汉与海通,安知声所终。
如此谁可知,但问牵牛公。
如此谁可听,直须登青冥。
酒仙骑赤龙,诗仙骑长鲸。
一夜到平明,北叟声且停。
遗响来南城,犹似孤鸾鸣。
南公对北叟,阮籍逢孙登。
阮籍正长啸,孙登作凤鸣。
羞杀阮步兵,笑杀孙先生。
忆昔见子时,我在西关住。
顾我已衰朽,爱子特明悟。
其后十数年,于此数见之。
气貌日益好,胸中即可知。
貌者德之表,精神气所为。
气无所不适,其本在养颐。
所养得其正,其美充四肢。
子是名公孙,家法能自持。
子学有旧业,尤富礼与诗。
重之以所养,何适而弗宜。
古人有大路,行者皆坦夷。
夫以子之明,岂惑于多歧。
修鞭与长辔,逸驾无停时。
古人亦何人,勿问皆可追。
昨见子笔札,老人为子喜。
其言逊而恭,贲然有文理。
愿子更勉之,莫忘老人语。
所居求正人,正人德之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