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
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
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
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
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皇帝在清明时节赏赐臣子新火的盛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表明了这一行为是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中进行的,体现出君王对臣子的关怀和恩惠。"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则是说在夕阳西下之时,用新的火种(白榆)来取代旧日的余烬(丹禁),寓意更新换代。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中,“瑞彩”指的是美好的祥瑞,“双阙”是宫殿前的两座楼阁,而“神光”则象征着皇帝的圣明和恩泽,这一句描绘了宫廷中的喜庆气氛和皇权的辉煌。"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则进一步渲染出这份温馨与祥和,"气回"意味着春天的气息回暖,而“侯第”指的是贵族或高官的住宅,“烟散”则是指春日晚霞中的轻烟,这里用以形容帝都的春意。
"利用调羹鼎,馀辉烛缙绅"中,“羹鼎”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物,而“馀辉烛缙绅”则描述了宫廷中的灯火连绵不绝,这两句描写了皇帝在清明时节举行的礼仪活动和夜晚的宴会场景。
最后,"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表达了诗人对君王圣明的赞美,并且希望这种恩惠能够扩及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聚萤人),即便是那些不显眼、默默无闻的人们。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生活中的节庆气氛,以及皇权与臣子的关系。
掩门三径莓苔绿,车马谁来陋巷间。
卧弃琴书公干病,笑迎风月步兵闲。
当秋每谢蛬清耳,渐老多惭酒借颜。
济物未能伸一术,敢于明代爱青山。
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
江涔相映发,卉木共纷华。
湘戍南浮阔,荆关北望赊。
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
岛户巢为馆,渔人艇作家。
自怜心问景,三岁客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