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树中草》。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力与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独到感悟。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这两句描绘了草被鸟儿带到了一个已经枯萎的桑树旁。这里的“误”字用得甚妙,它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无处不在,也透露出一种宿命论的哲思,即使是偶然进入的环境,生命力也能寻找到生存的可能。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在异乡的土地上扎下了脆弱的根,但即便如此,当春天到来时,它依旧没有死亡。这两句诗展示了草这种生命体顽强求生的精神,以及它对生存机会的坚持。
“草木虽无情, 因依尚可生。” 这里表达的是尽管草木没有情感,但只要有所依附,就仍然能够生长。这里的“因依”二字,既指草木对环境的依赖,也隐含着生命对生的渴望。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最后两句诗探讨了一个哲学问题,即自然界中,连同出一条枝上的叶子都能各自有枯萎和繁盛之分。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困惑或惊讶,同时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一种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草木生长环境与生命力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顽强求生的壮丽景象,以及生命力在不利条件下仍能找到生存之道的奇迹。
白日忽中晦,阳春春陨霜。
儿生未识父,姑老谁扶将?
呜呼养姑心,引誓独永亡。
仰无一瓦庇,俯无立锥场。
宵机乱头绪,昼哭成徊徨。
赋命谅使然,苦节良自伤。
身前一世短,身后百世长。
慨彼《梅花》诗,永媲《黄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