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气盖燕赵,耽耽魁杰人。
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非内地,安史有遗尘。
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壮气盖燕赵,耽耽魁杰人。
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非内地,安史有遗尘。
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的雄壮与威严,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和英雄人物的向往。"壮气盖燕赵"一句,以宏大的气势开篇,燕赵自古为武士之地,这里代表着北方的豪迈与勇猛。"耽耽魁杰人"则形容将军之威严,如同山岳一般不可摇撼。
接下来的两句"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具体描绘了战场上的壮观景象和兵器的沉重,这些细节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河湟非内地"指的是边疆地区,这里的"非内地"暗示了一种对远离中原、在边陲戍守的将士的同情。而"安史有遗尘"则是对历史上安史之乱留下的隐患和影响的一种担忧。
最后两句"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坐在高台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的向往,以及期待有勇猛如虎的臣子来接受战事的重托。这里的"何日"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武将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对于边塞之战、英雄人物以及历史记忆的深刻感悟。
三月花已休,闲来羡丛薄。
河回地势偏,雨入滩声恶。
绿草旋抽心,青梅犹带萼。
主人归未归,谁省曾游乐。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纫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箸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