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叶村前石子溪,青山一掩路浑迷。
也知谷里多猿鸟,未信云中有犬鸡。
满耳只闻诸涧响,回头方觉众峰低。
平生倾想今朝到,愿结茅茨在寺西。
栗叶村前石子溪,青山一掩路浑迷。
也知谷里多猿鸟,未信云中有犬鸡。
满耳只闻诸涧响,回头方觉众峰低。
平生倾想今朝到,愿结茅茨在寺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富春永安寺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栗叶村前石子溪,青山一掩路浑迷”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间小径的幽静与神秘,栗叶覆盖的村庄与溪流相映成趣,而远处的青山则将道路隐匿于其中,增添了几分探险的趣味。
接着,“也知谷里多猿鸟,未信云中有犬鸡”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奇妙想象。他知道山谷中充满猿猴与飞鸟,却未曾料到云层之上竟会有犬吠鸡鸣,这种反差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好奇心,也暗示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满耳只闻诸涧响,回头方觉众峰低”进一步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听觉与视觉体验。满耳都是山涧的潺潺流水声,而当回望时,才发现周围群山仿佛都显得低矮了许多,这不仅表现了山势的雄伟,也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和敬畏之心。
最后,“平生倾想今朝到,愿结茅茨在寺西”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登山经历的珍视与期待。他一生都梦想着能亲身体验这样的壮丽景色,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心中充满了满足与喜悦。他甚至希望能在寺西建造一间茅屋,长久地居住于此,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面对壮丽山川时所产生的深刻情感体验。
人言婚宦情欲本,我始求脱君已半。
孰知一世如一梦,在梦而觉宁待旦。
寒檐冻雨作秋声,冷屋风灯挑不明。
樽前已作十年语,后会未期吾屡惊。
一闻七字心已识,钩章棘句天与力。
念子方壮我已衰,不见参天二千尺。
季也亦有诗百篇,叔子拟度骅骝前。
端能过我三冬学,可复参侬一味禅。
平生夫铁脚,道价喧宇宙。
望礼东南云,吾今独何后。
晚始识其子,瑶林一枝秀。
初闻饮光笑,复作空生瘦。
今年退后禅,袖手不肯又。
真成菩萨魔,未免化城咎。
白月悬清光,大钟得辞扣。
知止一何勇,随缘岂无复。
丰台两禅子,三请期一觏。
翩然挈瓶盂,百里往相就。
古寺风雨馀,触目初邂逅。
夙昔有静缘,欢然宛如旧。
教我早自异,业成谁得救。
世故已备尝,踌躇复何候。
钻火勿停手,时来自渠透。
慇勤礼白足,吾为太山溜。
化人巧作襄样花,何年落子空王家。
羽衣霓袖涴香蜡,从此人间识尤物。
青琐诸郎却未知,天公下取仙翁诗。
乌丸鸡距写玉叶,却怪寒花未清绝。
北风驱雪度关山,把烛看花夜不眠。
明朝诗成公亦去,长使梅仙诵佳句。
湖山信美更须人,已觉西湖属此君。
坐想明年吴与越,行酒赋诗听击钵。
六月鄞江旱,焦劳刺史忧。
戴星趋洞府,踏月叩龙湫。
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
山川将尔遍,牲币岂吾留。
帝意兹回眷,神聪俯应求。
油云潜感召,灵雨忽滂流。
急势朝翻幕,寒声暮咽沟。
馀波平浦屿,翠色蔽田畴。
池阁消残暑,闾阎庆有秋。
邦民无以谢,惟起载途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