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绘寺院风光和禅意的诗。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这两句通过对佛日山寺庙建筑群落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而庄严的景象。这里的“玉槊”比喻寺内的柱子或塔身,既有坚固之意,也透露出一丝仙气;“云立”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珠旒落镜寒”中的“珠旒”,即是佛教法物,常悬挂于殿宇之上,摇曳生风,发出清脆的声音;“镜寒”形容的是秋日里透过窗棂看到的空气中蕴含的凉意。整体上,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不失灵动的氛围。
接下来的“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转向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描绘。“霜眉碧眼”形容的是一位风骨仙气、神采奕奕的僧侣或高士,他们可能是在佛日山中修行的道人。而“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谊和淡然。这里的“三友”可能是指诗人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所建立起的一种精神上的友谊,如月、山、水等。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静美的佛教寺庙景象,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苏轼在此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心灵自在的生活态度。
念昔为吏日,朝夕羡人閒。
解印出公府,翛然若归山。
衡茅三亩居,无客门常关。
早眠而起晏,永日或不冠。
故人远寄酒,为致一醉欢。
我亦领其意,呼儿具杯盘。
长閒贫亦好,安用朱其轓。
我生本蓬荜,久已傲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