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0)
注释
玉槊:形容玉质的树干挺拔如矛。
搀云立:直插云霄。
珠旒:古代帝王或贵族冠冕上的装饰物,这里比喻明珠。
镜寒:镜子映照出的寒冷景象。
霜眉:形容眉毛白如霜,暗示人物的忧郁或严肃。
碧眼:绿色的眼睛,形容人的眼睛明亮有神。
三友:指三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冷相看:在冷静中相互注视。
翻译
无数的玉树直插云霄,一串串明珠垂落,映照着寒冷的镜子。
在何处能寻到那双碧眼如霜、眉头微蹙的客人,他与这些玉树成为知己,在冷峻中相对而视。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绘寺院风光和禅意的诗。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这两句通过对佛日山寺庙建筑群落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而庄严的景象。这里的“玉槊”比喻寺内的柱子或塔身,既有坚固之意,也透露出一丝仙气;“云立”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珠旒落镜寒”中的“珠旒”,即是佛教法物,常悬挂于殿宇之上,摇曳生风,发出清脆的声音;“镜寒”形容的是秋日里透过窗棂看到的空气中蕴含的凉意。整体上,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不失灵动的氛围。

接下来的“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转向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描绘。“霜眉碧眼”形容的是一位风骨仙气、神采奕奕的僧侣或高士,他们可能是在佛日山中修行的道人。而“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谊和淡然。这里的“三友”可能是指诗人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所建立起的一种精神上的友谊,如月、山、水等。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静美的佛教寺庙景象,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苏轼在此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心灵自在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

(0)

喜雨

救旱功何远,淋漓昼复昏。

风雷潜助势,草木岂知恩。

积霭消残影,枯源涨旧痕。

朗吟浑得意,重起凭前轩。

(0)

长松丹井

九转丹砂炼得成,飘飘仙袂入青冥。

一泓寒水留真汞,千岁长松产茯苓。

(0)

挽张叔夜二首·其一

畴昔中朝士,簪绅仰令名。

恩威彰辅郡,忠孝卫都城。

许国志何壮,为山功莫成。

西风故林道,萧瑟感秋声。

(0)

寓陈杂诗十首·其八

念昔为吏日,朝夕羡人閒。

解印出公府,翛然若归山。

衡茅三亩居,无客门常关。

早眠而起晏,永日或不冠。

故人远寄酒,为致一醉欢。

我亦领其意,呼儿具杯盘。

长閒贫亦好,安用朱其轓。

我生本蓬荜,久已傲饥寒。

(0)

独处愁

高高花飞惊愁颜,珠帘昼锁春风閒。

少年金鞍照秦地,玉卮双覆尘埃间。

花间蝴蝶双飞舞,感触深心心更苦。

昨夜阴云数尺许,连宵变作西窗雨。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萧纲 吴藻 陈邦彦 李流芳 皮日休 曹彦约 沈约 李峤 何绍基 周霆震 张舜民 倪瓒 康有为 陈寅恪 李慈铭 顾贞观 司空图 唐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