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方竹杖歌为莱阳董樵赋》
《方竹杖歌为莱阳董樵赋》全文
清 / 陈维崧   形式: 古风

山东董樵忽见访,入门手持方竹杖。

我亦生平屠狗人,对此苍然屹相向。

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气无时无。

谈兵肯事东诸侯,作骚直学屈大夫。

翻然南下浮东吴,亦复窈窕寻仙都。

广陵城外秋风冽,黄须半作猥毛磔。

唤我同登大酒楼,此竹由来为予说。

今年三月游金华,丹梯绀壁凌朱霞。

采芝偶入乌伤地,看竹闲过卫铄家。

此竹檀栾不易得,爱之拍手徒咨嗟。

倪家女子非恒流,知有人间韩伯休。

斸来恰赠一竿竹,伴我名山禽向游。

我闻此言挥百杯,醉余不合成悲哀。

潇湘斑竹竟谁在,九疑荒冢生苍苔。

况闻官军大战胜,今年邛杖西南来。

方圆枘凿不相入,尔持此杖胡为哉?

劝君携归玉女盆前住,不尔此杖骁腾作龙去。

(0)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词人陈维崧为友人董樵所作,以方竹杖为题,表达了对董樵豪放不羁性格的赞赏和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诗中描绘了董樵来访的情景,他手持方竹杖,显示出其独特气质。诗人自比为一生屠狗之人,与董樵意气相投,欣赏他的壮志豪情,以及他对战争和文学的热爱,如谈论兵法和效仿屈原作诗。

董樵南下游历,寻找仙踪,广陵秋风中,黄须飘逸,两人共登酒楼,竹杖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诗人回忆自己与董樵的交往,曾在金华游历,路过乌伤,欣赏过卫铄家的竹子,感叹难得的佳物。方竹象征着高雅,而倪家女子的馈赠更显珍贵,竹杖陪伴诗人游历名山,增添了诗意。

然而,诗人也感慨世事变迁,潇湘斑竹不再,九疑荒冢已长满青苔,战争胜利的消息带来一丝安慰。最后,诗人劝董樵将竹杖带回玉女盆前,寓意在宁静中生活,否则竹杖可能因骁勇而化龙而去,寓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生动,展现了词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陈维崧

陈维崧
朝代:清   字:其年   号:迦陵   籍贯:宜兴(今属江苏)   生辰:1625~1682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猜你喜欢

回岭观瀑

瘦筇支我上山头,拂石盘桓看瀑流。

莫讶喧豗何太急,要归江海济行舟。

(0)

句·其十四

巍巍百尺楼上槐,夹楼清密叶已繁。

(0)

句·其七

不把一言裨万乘,祇叉双手揖三公。

(0)

句·其五

连天汉水鸭头春,乐府铜鞮艳曲新。

(0)

寄章徵君

水陆都无数舍程,鱼符龟印苦相萦。

梦魂长绕龙门坂,姓字终悬月旦评。

鲍室清琴应独抚,融樽渌醑共谁倾。

春深诗石苔衣駮,雨过书斋草带生。

鸿宝枕中初得术,丹台籍上已题名。

清谈宛有南朝体,嘉遁全忘北阙情。

金马深严堪避世,沧浪清浅未沾缨。

诸儒正议明堂事,轧轧蒲轮即奉迎。

(0)

中伏日省中当直

火云烘赫临中伏,青锁深严直右曹。

吏散阶庭时纵步,诗成几案独挥毫。

相乌影转风微起,仙掌阴斜日渐高。

何处赐冰和郢酒,谁人割炙动鸾刀。

紫泥封诏防稽缓,寒水浮瓜散郁陶。

丞相忧边稀出沐,延英三刻岂知劳。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