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有子,重光类禋。圣皇事母,感极天人。
百辟在庭,九仪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宾。
圣母有子,重光类禋。圣皇事母,感极天人。
百辟在庭,九仪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宾。
这段中国古诗描绘了一幅隆重而庄严的朝廷礼仪场景,反映了古代对皇太后的尊崇和孝道文化的重视。其中,“圣母有子,重光类禋”暗示皇太后之尊贵,其地位与天子相仿佛;“圣皇事母,感极天人”则表现出帝王对于母亲的孝顺之情,这种感情不仅深刻,而且影响至广,甚至能够感动天地和所有的人。
诗中,“百辟在庭,九仪具陈”一句勾勒出了朝会时众臣聚集于宫廷,各种礼仪规格齐备的场面。这里的“百辟”指的是众多的朝臣,而“九仪”则是指最正统、最高等级的礼仪体系。这些描写突显了皇太后升座时的隆重和庄严。
最后,“礼容之盛,万国咸宾”表达了这场面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种盛大的气势,而且还能够吸引四方国家来朝,使得各国都感到亲切和欢迎。这既体现了皇太后地位的至高无上,也象征着大宋王朝的繁荣昌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皇太后升座典礼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孝道文化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
圣道不可穷,探取随己欲。
平生所受用,政可一言足。
子思著中庸,暗室戒慎独。
危微恐惧心,此念施已熟。
学从西洛来,标榜相品目。
袖手看屋梁,表表知鸿鹄。
谁知胸中尘,往往盈斗斛。
伋也而有知,宁不贻彼忸。
吴侯蚤作吏,未肯事边幅。
得妙自圣处,了不关世俗。
颇知幽隐中,日月所照烛。
不敢欺秋毫,高情洁冰玉。
愿言从君游,著鞭蹈前躅。
门前客三千,帐下兵十万。
人生可意事,随手风雨散。
不如一编书,相伴过昏旦。
岂惟洗贫病,亦足捍患难。
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
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
吾儿幸能继,书亦未残断。
安知不遭时,清庙荐玉瓒。
不然老空山,亦足化里闬。
我死斯言存,观者有追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