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照淮甸,中流荡回光。
窈窕谁家女,采菱在横塘。
风吹荷叶低,忽见红粉妆。
红妆背人去,惊起双鸳鸯。
鸳鸯去复来,烟水空茫茫。
落日照淮甸,中流荡回光。
窈窕谁家女,采菱在横塘。
风吹荷叶低,忽见红粉妆。
红妆背人去,惊起双鸳鸯。
鸳鸯去复来,烟水空茫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南水乡采菱图。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淮甸大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形成一片迷离的光影世界。诗人以“中流荡回光”一句,巧妙地勾勒出水面波光与夕阳余晖交织的美丽景象。
接着,画面一转,诗人将视线聚焦于一位采菱女子。她轻盈的身影在横塘中穿梭,与荷叶、菱角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风轻轻吹过,荷叶低垂,仿佛为这位女子的出现而低语。诗人通过“风吹荷叶低,忽见红粉妆”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也巧妙地将女子的形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赋予了画面以生命和情感。
女子的出现,不仅触动了周围的景物,也引起了鸳鸯的注意。“红妆背人去,惊起双鸳鸯”,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离去时的场景,鸳鸯被她的动作所惊扰,从水中飞起,留下一片宁静与空旷。最后,“鸳鸯去复来,烟水空茫茫”,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女子离去后,水面上空荡荡景象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离去后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以及人物活动的和谐统一,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峰下。
使君去穷源,林外留车马。
一径穿筱深,蔽日复潇洒。
行尽逢泓澄,翠影如可泻。
云树阴其旁,造物将有假。
引水开石池,结宇覆碧瓦。
乃知爱玩心,朝夕未忍舍。
近移溪上石,怪古苍藓惹。
芍药广陵来,山卉杂夭冶。
春禽时相鸣,宾从不应寡。
欲问淮南趣,还思洛阳社。
胜事已不辜,吟觞无倦把。
夫君隆隆如长车,方途万里无尘沙。
天公生材要有用,安得嘿嘿吟窗纱。
辛勤学问求大指,求不在他心而已。
解将岁月作工夫,定使枯株发春媚。
我家传家诗与书,家徒四壁一钱无。
年来行李环天下,直从南海薰香炉。
先生曰来子可语,以手手地传心图。
归来日日锄其恶,陶然一室皆真乐。
他年努力回羲皇,更把天心验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