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鬼无家俎豆虚,感时荐食倍欷歔。
荒坟滴酒犹安土,旅馆栖神亦寄居。
冷落人烟寒食后,阑珊墦祭乱离余。
纸钱不上松楸影,夜雨潇潇墓畔庐。
故鬼无家俎豆虚,感时荐食倍欷歔。
荒坟滴酒犹安土,旅馆栖神亦寄居。
冷落人烟寒食后,阑珊墦祭乱离余。
纸钱不上松楸影,夜雨潇潇墓畔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未能进行祭扫活动的哀痛之情。诗人以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为背景,通过“故鬼无家俎豆虚”这一句,巧妙地将祭祀活动与鬼魂联系起来,暗示了祭扫活动的空洞与缺失。接着,“感时荐食倍欷歔”表达了在特定时间里,人们因思念逝去亲人而更加感伤的心情。
“荒坟滴酒犹安土,旅馆栖神亦寄居”两句,分别从坟墓和旅店两个场景入手,展现了即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人们也试图通过祭祀来寄托对亲人的怀念,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下来,“冷落人烟寒食后,阑珊墦祭乱离余”则进一步描绘了清明节后,人烟稀少、祭扫活动逐渐结束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最后,“纸钱不上松楸影,夜雨潇潇墓畔庐”以纸钱无法覆盖松树和楸树的阴影,以及夜晚雨声凄凉地回响在墓旁的小屋中,形象地表现了祭扫活动的寂寥与哀思,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地揭示了清明时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