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得韩仇树汉功,也曾安受列侯封。
若教信越长无恙,未必山中有赤松。
报得韩仇树汉功,也曾安受列侯封。
若教信越长无恙,未必山中有赤松。
这首诗通过张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以其智谋和忠诚,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报了韩王的旧仇,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因此被封为列侯。然而,诗中提出一个假设:“若教信越长无恙”,即如果韩信和萧何这样的能臣一直平安无事,那么张良的功绩或许就不会如此突出,甚至可能不被世人所熟知。
“未必山中有赤松”一句,暗喻即使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于终南山中,以“赤松子”自号,他的智慧和影响力依然存在,对后世仍有深远的影响。整首诗通过这一假设与结论的对比,不仅赞扬了张良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进程复杂性的洞察。
箪瓢久已甘颜巷,笔橐先曾侍汉廷。
杜视王侯等蝼蚁,坡轻名利比蜗蝇。
更无荐鲔仪登俎,时有求羊炬入陵。
老矣终身作伧父,诸公努力佐中兴。
少君早有箕山志,昔者闻之西涧公。
倾盖无堪赠程子,式闾犹记吊林宗。
老夫久已植其杖,此士孰能招以弓。
耄矣心知难再面,乱山千叠暮云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