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枕常敧,裘常拥,愁病桃花时节。
红芳原不改,过萧萧风雨,暗锁颜色。
燕姹莺娇,梨昏柳暝,哀乐何曾忘得。
惊心长亭路,但春泥没马,要留车辙。
便山欲化云,絮都成泪,怨离伤别。年年挑菜日。
怕多露、门外青芜湿。
有几许、瑶琴馀恨,渌酒馀欢,到而今、总成追忆。
更与吹横玉,还弄彻、落梅凄切。正迢递、斜阳驿。
嘶骑遥驻,人在江城天末。倚楼忍听几叠。
奈枕常敧,裘常拥,愁病桃花时节。
红芳原不改,过萧萧风雨,暗锁颜色。
燕姹莺娇,梨昏柳暝,哀乐何曾忘得。
惊心长亭路,但春泥没马,要留车辙。
便山欲化云,絮都成泪,怨离伤别。年年挑菜日。
怕多露、门外青芜湿。
有几许、瑶琴馀恨,渌酒馀欢,到而今、总成追忆。
更与吹横玉,还弄彻、落梅凄切。正迢递、斜阳驿。
嘶骑遥驻,人在江城天末。倚楼忍听几叠。
这首清代谭献的《大酺》描绘了一幅深沉而感伤的画面。诗人以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为背景,通过“枕常敧”、“裘常拥”的细节,展现出主人公愁病缠身的状态。桃花虽艳丽,却经受不住风雨的摧残,象征着美好事物在困苦中的凋零。“燕姹莺娇”与“梨昏柳暝”形成对比,暗示了欢乐与哀愁交织的生活。长亭送别的场景,马蹄陷入春泥,车辙犹在,寓言着离别之痛和无法抹去的记忆。
接下来,诗人感叹时光荏苒,年年挑菜节,门外青草沾露,增添了离别的凄凉。琴声与酒意,昔日的欢愉如今只能成为回忆。最后,落梅的哀音与远方的马嘶相呼应,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情绪。夕阳西下,驿站遥望,人在天涯,倚楼倾听,那悠远的笛声更是触动人心。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岁月流转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