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卉亦难必,香荪化刺荆。
耕田多赋税,作贼有功名。
北跳蹋雍绛,南游翻洞彭。
但更名曰盗,即解杀官兵。
草卉亦难必,香荪化刺荆。
耕田多赋税,作贼有功名。
北跳蹋雍绛,南游翻洞彭。
但更名曰盗,即解杀官兵。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与矛盾,通过对比草木的自然生长与人类社会的不公,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农民的苦难与反抗。倪元璐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在赋税重压下挣扎求生的境遇,以及他们对不公平社会秩序的不满与反抗。
“草卉亦难必,香荪化刺荆。” 开篇以自然界中的草木为例,指出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香荪,也会因环境变迁而变为荆棘,暗喻农民虽努力生存,却常遭遇不可预知的困苦与压迫。
“耕田多赋税,作贼有功名。” 这句直接点出了农民面对沉重赋税的无奈与绝望,同时讽刺了当时社会中,作贼反而能获得某种形式的“功名”,即被社会认可或得到某种利益,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扭曲与不公。
“北跳蹋雍绛,南游翻洞彭。” 描述了农民为了生存,不惜跨越千山万水,寻求生路,无论是北方的雍、绛之地,还是南方的洞、彭地区,都充满了他们的足迹和辛酸。
“但更名曰盗,即解杀官兵。” 最后一句表达了农民在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不惜与官府为敌,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强烈抗议,也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和批判精神。
海上群峰一峰别,群山向下如丘垤。
云开华顶见琉球,天尽沧波带吴越。
元气鸿濛湿不飞,凉霜五月袭人衣。
迥临飞鸟空青外,始识筹峰天下稀。
石林阴洞何冥密,万籁天声散秋色。
南涧飞泉鹤梦清,太阴积雨龙漦白。
我闻伸蒙子,云卧清晖里。
一旦金马门,名高此山水。
忆昨伸蒙骂贼时,悠悠往事亦堪悲。
支离一代忠臣义,感激千秋达士知。
郎官作县先名节,独访遗踪吊前列。
载酒唯浇石上苔,回鞭不醉山中月。
东山歌酒兰亭笔,疏散当年竟何益。
愿君遗爱比桐乡,功名记在筹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