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君臣尽播迁,晋阳兵起据中原。
早知只有三年汉,何似捐躯报晋恩。
石氏君臣尽播迁,晋阳兵起据中原。
早知只有三年汉,何似捐躯报晋恩。
这首诗通过对比石氏君臣的流离失所与晋阳兵起后建立中原政权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以“早知只有三年汉,何似捐躯报晋恩”这两句,巧妙地将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融入其中,既肯定了其短暂却辉煌的成就,也暗含了对牺牲与忠诚价值的探讨。
“石氏君臣尽播迁”,开篇即描绘出石氏政权在动荡中崩溃的情景,暗示了其统治的脆弱和不稳固。“晋阳兵起据中原”,转折点到来,晋阳之兵崛起,最终占据了中原地区,建立起新的政权。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预示着新旧更替的必然性。
“早知只有三年汉”,诗人借对汉高祖的假设性思考,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这句话既是对汉高祖短暂统治的客观描述,也是对其功业的肯定。同时,通过“何似捐躯报晋恩”的反问,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忠诚与牺牲的价值。这不仅是对汉高祖的评价,也是对所有历史人物乃至所有个体在面对选择时,如何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一种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物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牺牲以及历史进程的独特见解。它不仅仅是一首咏史之作,更蕴含了对人性、道德以及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落日万艘下,气象一何多。
何人轻掷纱帽,帆影掠天过。
鄃上通侯如彼,江左夷吾若此,不奈怒鲸何。
挥手谢公等,径欲卧烟萝。当局者,问何似,此高歌。
著书传满宾客,馀事貌渔蓑。
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面皱怕窥景,狂论亦消磨。
数东南、千岩万壑,君家第一奇秀。
云消缥缈峰峦下,闲锁春寒十亩。春乍漏。
有樵笛来时,报道燕支透。花肥雪瘦。
向寂寂空青,潺潺古碧,铁干夜龙吼。
幽人喜,扶杖欣然而走。酒神今日完否。
山妻妆罢浑无事,供佛瓶中空久。枝在手。
好赠是、芦帘纸阁归来守。寒图写就。
看画稿奴偷,词腔婢倚,清梦不僝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