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江南隐者流,手开瓜圃接田畴。
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
不受红尘欺我眼,谁教白发上人头。
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
身是江南隐者流,手开瓜圃接田畴。
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
不受红尘欺我眼,谁教白发上人头。
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
这首挽诗以隐逸之士自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首句“身是江南隐者流”点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认同,将自己比作江南的隐士,流露出一种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情怀。
“手开瓜圃接田畴”描绘了诗人亲自耕作、与土地为伴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自给自足、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开瓜圃”和“接田畴”的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也暗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纵无负郭宁求相,自有东门岂藉侯”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即使没有靠近城郭的田产,也不寻求高官厚禄,因为内心拥有自由与宁静,无需外在的荣誉来证明价值。这里运用了典故,以“东门”象征隐居之地,强调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不受红尘欺我眼,谁教白发上人头”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反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不愿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双眼,也不愿因岁月的流逝而增添白发,体现了他对纯净心灵和青春永驻的渴望。
最后,“阪陂陂下多春草,一夜西风满地秋”描绘了一幅四季更迭、自然轮回的景象。阪陂代表了季节的变化,春草与秋叶象征着时间的流转。这一景象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也是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感慨,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出自郭北门,松柏何缤缤。
白日不到地,野草悲阳春。
仰观苦雾繁,俯盼白骨新。
白骨火不化,髑髅夜相宾。
飙风啸有恨,大暮难再晨。
昔为嚣市子,今作广野尘。
昔竞刀锥微,今托鸱鸢亲。
玄运乃如此,彼苍岂遗仁。
蒙庄达生死,缅邈烦恼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