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照无寐,飘泊寄僧房。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
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
孤灯照无寐,飘泊寄僧房。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
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
此诗描绘了诗人客居海陵光孝寺时,在秋深时节的感慨与孤独心境。首句“孤灯照无寐”,以一盏孤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难以入眠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接着,“飘泊寄僧房”一句,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处境——漂泊在外,寄居于僧舍之中,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之感。
“蕙草零秋露,莎鸡啼夜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秋天的凄清与夜晚的寂静。蕙草凋零,秋露凝结,莎鸡在夜墙边哀鸣,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哀愁与萧瑟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感慨。伯道是晋代名士,早逝,此处借以表达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冯唐则是汉代名臣,晚年才得重用,这里则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壮年有所作为的遗憾。
最后,“晓把青铜镜,生憎鬓底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清晨照镜时的场景,镜中映出的是满头白发,这不仅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深深忧虑。同时,“生憎鬓底霜”一句中的“憎”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抗拒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典故的巧妙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年华老去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我命运的反思。
凤阙开彤旭,猊炉散紫烟。
六阶齐度纬,七政转玑璿。
甲历龙缠改,寅宾象魏悬。
明时功在革,资始义承乾。
黑帝威初试,东皇信早传。
周官新月令,甘氏旧星篇。
人继羲和后,书成蓂荚前。
庚先三日戒,贞下一元旋。
图箓符垂赤,干支德应玄。
兴王惟省岁,太史又编年。
赐出黄星曜,披看绿字鲜。
因知天历数,如日起虞渊。
正玉梅荐酒,荡空香、飞水夜明楼。
爱吹镫暝坐,残熏冷幕,清啸谁酬。
梦里西园人去,斜月五湖舟。
满目飘零恨,不到沙鸥。
省是东风好计,做落花吹尽,还替花愁。
看林塘散影,春似镜中游。
记听歌,谢桥重倚,带荒寒高树乱鸦投。
苍云暗,故山归眼,天地悠悠。
天心独有难平处,飞来一峰孤峭。
七十二愁鬟,但罗罗云表。
任他娲炼巧,怕重有,烂柯人到。
唤起山灵,问谁持去,袖中青小。
乱礁镇无言,西崦外,摩挲断烟衰草。
不见采芝仙,剩沧州画稿。
笔端空翠绕,谩收拾,白云归老。
仗天际,壁立苍茫,破万波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