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粗解风云曲,岂有媕通群雅才。
一自朱弦三叹后,楚歌巴唱尽舆台。
县官粗解风云曲,岂有媕通群雅才。
一自朱弦三叹后,楚歌巴唱尽舆台。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题唐山夫人房中乐后(其一)》。全诗通过“县官”与“朱弦”的对比,以及对“唐山夫人房中乐”的描绘,表达了对音乐艺术及其背后情感的深刻理解。
首句“县官粗解风云曲”,以“县官”这一官职形象,象征着社会上层对音乐艺术的浅显理解和表面欣赏,暗示了音乐在更深层次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里的“风云曲”比喻的是音乐中的深意和情感表达,与“县官”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
次句“岂有媕通群雅才”,则直接点明了对这种浅薄理解的质疑,强调了真正懂得音乐艺术的人才具备的深厚素养和独特才能。“媕通”在这里意味着肤浅、不深入,与“群雅才”相对,突出了真正音乐人才的难得和珍贵。
后两句“一自朱弦三叹后,楚歌巴唱尽舆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朱弦”这一典故,比喻高雅的音乐或艺术作品,暗示了音乐能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而“三叹”则表现了对音乐之美的反复品味和深深感动。最后,“楚歌巴唱尽舆台”则是对音乐力量的生动描绘,通过民间音乐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展现了音乐超越阶层、触动人心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和对不同层次理解的对比,表达了对音乐深刻内涵的追求和对真正音乐人才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影响力和情感价值。
霜幕风帘,闲斋小户,素蟾初上雕笼。
玉杯醽醁,还与可人同。
古鼎沈烟篆细,玉笋破、橙橘香浓。
梳妆懒,脂轻粉薄,约略淡眉峰。
清新,歌几许,低随慢唱,语笑相供。
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
莫厌兰膏更继,明朝又、粉冗匆匆。
酩酊也,冠儿未卸,先把被儿烘。
梧叶飘黄,万山空翠,断霞流水争辉。
正金风西起,海燕东归。
凭栏不见南来雁,望故人、消息迟迟。
木樨开後,不应误我,好景良时。
只念独守孤帏。
把枕前嘱付,一旦分飞。
上秦楼游赏,酒殢花迷。
谁知别後相思苦,悄为伊、瘦损香肌。
花前月下,黄昏院落,珠泪偷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