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崖翠竹自檀栾,瘦节疏枝特地寒。
虽未化龙归洞府,正宜和月扫天坛。
阴崖翠竹自檀栾,瘦节疏枝特地寒。
虽未化龙归洞府,正宜和月扫天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脱俗的竹林景象,充满了道家的隐逸气息。诗人李纲以“仙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在阴冷崖壁上的独特风貌。
首句“阴崖翠竹自檀栾”,开篇即点明了竹子生长的环境——阴冷的山崖,翠绿的竹叶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挺拔,仿佛是自然界的佼佼者,独立于世。这里的“檀栾”形容竹子姿态的优雅与高洁,暗示了竹子不畏严寒,坚韧不屈的品格。
次句“瘦节疏枝特地寒”,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特征。竹节的“瘦”和枝条的“疏”不仅表现了竹子的外在形象,也暗喻了其内在的坚韧与清高。在寒冷的环境中,竹子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后两句“虽未化龙归洞府,正宜和月扫天坛”,则从另一个角度赞美了竹子。这里将竹子比作未化成龙的仙物,虽然还未达到传说中的仙境,但其与月亮相映成趣,扫过天坛的场景,既体现了竹子的清雅与神秘,也寓意着竹子虽处凡间,却有着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学意味和超然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竹子在特定环境下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四时更代谢,悬象迭卷舒。
暮春忽复来,和风与节俱。
俯临清泉涌,仰观嘉木敷。
周旋我陋圃,西瞻广武庐。
既贵不忘俭,处有能存无。
镇俗在简约,树塞焉足摹。
在昔同班司,今者并园墟。
私愿偕黄发,逍遥综琴书。
举爵茂阴下,携手共踌躇。
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