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陶弘景所作,名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回答某种询问,可能是在阐述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山中何所有”一句直接而简洁地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质疑,同时也是对下文的引领。这句话既是对外界的回答,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自问自答。
“岭上多白云”则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象,白云缭绕于高岭之上,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暗示了诗人与世隔绝、精神世界的广阔。白云常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代表着纯洁、高远和自由,是诗人心灵状态的象征。
“只可自怡悦”表达了诗人面对山中的美好景色,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在这里,“自怡悦”意味着一种超脱世俗烦恼后的精神愉悦,是隐居生活带来的安宁与快乐。
“不堪持寄君”则流露出一丝对亲朋好友或是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人虽然在山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但仍有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结,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诗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复杂。
总体来看,陶弘景通过这首简短的诗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山中生活的图画,更是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中的心境变化以及对世俗的某种留恋。诗意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老身强健幸无事,旧日交游存者几。
后来阿秀诗句新,露滴金茎寒著齿。
笑我胸中千斛尘,解缨未濯沧浪水。
翠微尝约载酒行,洗耳潺湲泉石清。
天寒短策未可出,更约东郊春日晴。
且来伴我窗间坐,黄奶在旁同附火。
蓬莱云气依海鳌,中有诗仙流品高。
子云抄书自点勘,方瞳炯炯分纤毫。
仲元公退便燕坐,日涉艺圃当游遨。
乌衣裔孙不解此,但摘青蕊斟官醪。
壮年落笔无好语,况复衰飒垂霜毛。
二豪拔足立尘表,下视流俗徒滔滔。
词锋健斗取一快,往复险韵不惮劳。
旁观微之敌白傅,自分司马优枚皋。
倡而不和当受罚,丐公酌酒羞二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