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馀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七十馀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过七旬的朝廷官员,在元祐年间谈论文章之事的往事,如今已白发苍苍,归隐田园,却与杨姝一同清洗杖疮的情景。诗中蕴含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通过“老朝郎”、“元祐说文章”、“白首归田”和“洗杖疮”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整体风格平实而富有深意,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平生性僻喜岩居,事不如人只守株。
拟欲结茅依石罅,仙人还许我来无。
上人手持隐静书,示我刊成送行句。
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
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证此心归宿处。
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颍悟。
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
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
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
上人此意似可嘉,止是出家儿调度。
老师若也可其言,不应忘却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