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握明珠掌上愁,夜来寒色动隋侯。
可知按剑人相视,任是衔恩未可投。
自握明珠掌上愁,夜来寒色动隋侯。
可知按剑人相视,任是衔恩未可投。
这首诗《寄元美(其三)》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纠葛。
首句“自握明珠掌上愁”,以“明珠”为喻,暗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忧虑与困扰,如同珍贵的宝物却难以把握,令人感同身受。次句“夜来寒色动隋侯”,运用典故,隋侯救蛇而得珠,此处借以表达主人公在夜晚感受到的寒冷与孤独,仿佛连自然界的寒气都与他共鸣,增添了一层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可知按剑人相视”,通过“按剑”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紧张、戒备的状态,暗示了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或不信任。同时,“相视”二字则透露出一种微妙的交流与对峙,让人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心理活动。
最后一句“任是衔恩未可投”,直抒胸臆,表达了即使心中怀有感激之情,也难以轻易付出或表达,可能是因为顾虑重重,或是害怕误解与伤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反映了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谨慎与复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忧虑、孤独、冲突与情感的复杂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
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
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
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
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
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
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
沈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
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
脱略五千言,坐忘六尺形。
看云会所适,以此休馀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