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
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
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
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
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
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
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
沈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
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
脱略五千言,坐忘六尺形。
看云会所适,以此休馀龄。
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
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
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
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
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
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
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
沈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
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
脱略五千言,坐忘六尺形。
看云会所适,以此休馀龄。
这首诗描绘了碧落洞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洞穴的壮丽景色以及溪流的清澈与生机。
首句“名因物之累,物尝不厌名”以哲理性的思考开篇,暗示了名声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引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接着,“标之曰到难,日有车马声”描绘了洞穴难以到达的神秘与吸引,以及外界的喧嚣与繁华。
“苍崖匪才凿,洞室百步宏”赞美了自然造化的伟大,洞穴的宏伟与壮观。接下来的“潜龙想鳞鬣,石乳悬旒缨”通过想象中的龙与石乳的形态,进一步渲染了洞穴的神奇与美丽。
“溪流湛其中,吞吐日月精”描绘了溪流在洞穴中的流动,仿佛吞吐着日月之精华,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而“其源咫尺耳,盥濯未尝经”则表达了对洞穴深处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我来先振衣,色变水石清”写出了诗人的到来使洞穴环境变得更加清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接下来的“倚杖聊四顾,高低古今铭”则展现了诗人对洞穴四周景色的欣赏与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颇恨辙迹多,不益云萝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洞穴被过多探访的遗憾,希望这里能保持一份宁静与纯净。最后,“西南有复岭,烟霞昼晦冥”描绘了洞穴周围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神秘与诗意。
“呼僧指问之,山外或小平”通过与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洞穴之外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接下来的“茅茨构石壁,兔鹿浑微生”描绘了洞穴周边简朴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
“沈吟幽栖地,雅兴宿志并”表达了诗人对洞穴作为隐居之地的喜爱与期待。最后,“何时一椽屋,散发入岩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能在洞穴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碧落洞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