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奏书至,雨旸时不违。
慰在万里外,愁萦千里畿。
滇南奏书至,雨旸时不违。
慰在万里外,愁萦千里畿。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滇南》,通过诗句描绘了收到滇南奏书后对远方情况的关切与担忧之情。
首句“滇南奏书至”,点明事件的起因——收到了来自滇南的奏书。这奏书的到来,引发了诗人对远方事务的关注。
“雨旸时不违”一句,运用自然现象来隐喻奏书传递的及时与准确,暗示了滇南地区的情况被清晰、准时地传达给了朝廷,没有延误或遗漏。
接下来,“慰在万里外,愁萦千里畿。”这两句情感转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虽然收到了令人欣慰的消息,但这份喜悦并未完全抵消他对千里之外滇南地区的忧虑。这里的“万里外”和“千里畿”分别指代了远距离的滇南与近在咫尺的京城,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既感到宽慰又心系远方的矛盾心情。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古代帝王对边疆事务的关心以及处理政务时的细腻情感。
伤春病酒,日三竿贪睡。睡起闲行巷南寺。
老僧烹活火,碾罢龙团,七碗后,门外烂柯谁记。
蓦看花朵上,頩脸微烘,似带三分午前醉。
索笑漫沈吟,莫是东邻,茜钗上、火珠初施。
只认做空门本无愁,又谁信枝枝,尽弹红泪。
暑院追凉,忆炎荒轶事。蛮娘圃、琼天粉地。
任他开落,极望与、篱花相似。
更带暝、纫雪成团,沿坊叫,喧夜市。
赣州船下,到吴天、伴罗绮。相宠爱、夜堂空翠。
而今离散,判分携、几千里。料幽花、也怨月明如水。
海天冷,那易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