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正及罢参时,诗和寒山共斗奇。
得句拈花题壁观,吃茶烹雨供天池。
法堂钟鼓惺长寂,彼岸津梁礼大慈。
传取昙谟微妙义,东方亦自有流支。
客来正及罢参时,诗和寒山共斗奇。
得句拈花题壁观,吃茶烹雨供天池。
法堂钟鼓惺长寂,彼岸津梁礼大慈。
传取昙谟微妙义,东方亦自有流支。
这首诗描绘了金粟寺内僧侣的生活场景与精神追求,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
首联“客来正及罢参时,诗和寒山共斗奇”,以“客来”引出场景,点明时间是僧人结束参禅之后,此时的环境与心境都与诗人(或来访者)产生共鸣,仿佛寒山诗中的意境在此刻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两者在精神上相互辉映,共同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颔联“得句拈花题壁观,吃茶烹雨供天池”,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日常活动。他们通过创作诗句来表达内心感悟,将之题写于墙壁之上,仿佛是在与自然对话,与宇宙交流。同时,他们在品茶、煮雨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生活的乐趣,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细致品味。
颈联“法堂钟鼓惺长寂,彼岸津梁礼大慈”,则转向对寺庙内部景象的描述。法堂中钟鼓之声回荡,虽表面寂静,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内心的觉醒。僧人们通过礼拜大慈,不仅表达了对慈悲精神的崇敬,也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探索与实践。
尾联“传取昙谟微妙义,东方亦自有流支”,最后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与目的。通过传承佛法的微妙义理,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精神提升,也是为了将这份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东方这片土地上,也能涌现出更多的修行者与智者,共同推动佛法的弘扬与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粟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同时也传递了对智慧、慈悲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溯流荡浆到阳山,寺在云山缥缈间。
雨洗竹萌穿野岸,风吹榕叶落荒湾。
僧眠白日钟声静,花送青春鸟语闲。
留醉岭南无所恨,不妨蜡屐恣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