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精黄独己堪锄,食橡编茆自结庐。
寂历众山成响答,箫条万籁入吹歔。
诗饥不敌三盂粟,烛短犹消一寸书。
海畔群鸥方迟我,烟波从此学为渔。
青精黄独己堪锄,食橡编茆自结庐。
寂历众山成响答,箫条万籁入吹歔。
诗饥不敌三盂粟,烛短犹消一寸书。
海畔群鸥方迟我,烟波从此学为渔。
这首诗《书怀》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展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心境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联“青精黄独己堪锄,食橡编茆自结庐”描绘了诗人亲自耕种青精和黄独,以橡实为食,茅草为材,亲手建造居所的生活场景。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其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颔联“寂历众山成响答,箫条万籁入吹歔”通过描写周围山峦的回响和自然界各种声音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这里的“寂历”和“箫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泊心境。
颈联“诗饥不敌三盂粟,烛短犹消一寸书”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诗人的创作欲望比作饥饿,而写作所需的物质条件(如粮食和书籍)却显得微不足道。这既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又暗示了他对于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
尾联“海畔群鸥方迟我,烟波从此学为渔”以海鸥的悠闲生活为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远离世俗的束缚,过上隐居的生活。同时,“烟波从此学为渔”也预示着诗人将投身于自然,以渔为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自由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白昼婆娑古树下,华堂无事招儒雅。
苏门高士过弹琴,天宝将军来画马。
此日重阳黄菊开,寂寥馀我登高台。
被发狂游人削迹,持觞高论尔怜才。
江山战后秋无色,天地穷阴消不得。
周王兵士化沙虫,汉代衣冠委荆棘。
君家殉国有难兄,散尽黄金事不成。
脊令空抱苌弘血,鸿雁犹吞伍尚声。
我在山中无素业,一遇屠沽欢笑接。
道成不屑居神仙,气使翻然作游侠。
为君题诗花萼楼,羽声慷慨谁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