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客衣,去路倚天碧。
跻扳一何苦,政坐爱山癖。
人言五松下,曾是瞿昙宅。
至今梧竹阴,列屋栖禅寂。
尘缨得暂解,俗驾聊可息。
怡颜岩间树,洗耳泉上石。
孤云共还往,窈窕去无迹。
道人粲可流,独步少林席。
客来了不言,碧眼照庭柏。
希声出钟梵,妙意生墙壁。
寒灰暗青灯,偶坐遂终夕。
归来人境空,缺月挂山额。
秋风吹客衣,去路倚天碧。
跻扳一何苦,政坐爱山癖。
人言五松下,曾是瞿昙宅。
至今梧竹阴,列屋栖禅寂。
尘缨得暂解,俗驾聊可息。
怡颜岩间树,洗耳泉上石。
孤云共还往,窈窕去无迹。
道人粲可流,独步少林席。
客来了不言,碧眼照庭柏。
希声出钟梵,妙意生墙壁。
寒灰暗青灯,偶坐遂终夕。
归来人境空,缺月挂山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秋日里前往五松寺的景象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于佛法修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秋风吹客衣,去路倚天碧。”两句开篇便以秋风为笔,描绘出行者被凉风拂过的感觉以及远方道路与蓝天相接的壮丽景象。这里,“客衣”暗示了行者的孤独与飘逸,而“倚天碧”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跻扳一何苦,政坐爱山癖。”诗人通过对古木(跻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个人对于山野的执着。这里,“跻扳”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苍劲和坚韧,而“政坐爱山癖”则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山水生活的向往。
“人言五松下,曾是瞿昙宅。”这两句引出了诗中的人物瞿昙(即佛祖释迦牟尼),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佛教文化传承的尊崇。诗中的“曾是”二字增添了一种时光流转之感。
接下来的几句:“至今梧竹阴,列屋栖禅寂。”通过对梧桐树荫和寺庙建筑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栖禅寂”则直接指向了佛教修行的宁静与专注。
“尘缨得暂解,俗驾聊可息。”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渴望在佛法中寻求片刻安宁。这里,“尘缨”象征着红尘之累,而“俗驾”则代表了世间的烦恼。
以下几句:“怡颜岩间树,洗耳泉上石。”诗人通过对岩石和泉水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心灵得到净化与安宁的状态。这里,“怡颜”形容面色平和而愉悦,而“洗耳”则象征着心灵的清洁。
“孤云共还往,窈窕去无迹。”诗中通过对云和山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隐退人间的心境。这里,“孤云”形象地表达了行者与世隔绝的状态,而“窈窕”则增添了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感觉。
“道人粲可流,独步少林席。”诗中通过对道人的描写和对少林寺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佛法修行的主题。这里,“粲可流”指的是道德可以流传,而“独步”则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几句:“客来了不言,碧眼照庭柏。”诗人通过对来访者的描写,以及对碧眼和庭院中柏树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美好。这里,“不言”表达了一种超越语言沟通的境界,而“碧眼照庭柏”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古木、寺庙等自然元素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之地的向往以及在佛法中寻求心灵安宁的追求。
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
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
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
肴来不虚归,觞至反无馀。
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
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
积善有馀庆,荣枯立可须。
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蔼蔼芳林,有集惟岳。亹亹明哲,在彼鸿族。
沦心浑无,游精大朴。播我徽猷,□彼振玉。
彼玉之振,光于厥潜。大明贞观,重泉匪深。
我有好爵,相尔在阴。翻飞名都,宰物于南。
礼弊则伪,朴散在华。人之秉夷,则是惠和。
变风兴教,非德伊何。我友敬矣,俾人作歌。
交道虽博,好亦勤止。比志同契,惟予与子。
三川既旷,江亦永矣。悠悠我思,托迈千里。
吉甫之役,清风既沈。非子之艳,诗谁云寻。
我来自东,贻其好音。岂有桃李,恧子琼琛。
将子无矧,属之翰林。娈彼静女,此惟我心。
我生笃求友,识子非等闲。
晤语本几日,别路愁间关。
屈指共徵序,冬乾变春繁。
逝水不顾反,纵蹄难复闲。
学为桃梗浮,还老澒洞间。
崇坂一何厉,盘盘上青天。
畏途阅孔多,随瞩掷且轩。
有客歌慷慨,赠我金石篇。
所慰匪餐饱,闵勖惟省愆。
在迷甫戚戚,当悟方卓然。
敢请今日始,奉此相周旋。
行矣不可留,日暮天且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