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
诗书若作空言看,凤至鸾游孰致之。
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
诗书若作空言看,凤至鸾游孰致之。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镃的作品,名为《孟尝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古代孟尝君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狗盗鸡鸣却遇知,可怜真士不逢时。”这里作者通过“狗盗鸡鸣”这个成语表达了对才能被赏识的渴望。成语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意思是指狗偷食人家鸡鸣叫以引起注意。而“却遇知”则显示出诗人的喜悦,因为找到知音了。接下来的“可怜真士不逢时”,表达的是对那些怀才不遇之士的同情和惋惜,认为他们虽然有真才实学,但却没有遇到能够施展抱负的时代。
“诗书若作空言看,凤至鸾游孰致之。”这两句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诗人感叹,如果把诗书仅当为空洞的言辞来阅读,那么这些美丽的文词又怎能达到它们真正的意义呢?“凤至鸾游”中的“凤至”和“鸾游”都是古代神鸟的名字,象征着高雅与自由。最后,“孰致之”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个人才华无法得到展现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的态度。
四海一黄鹄,千里命其俦。
悲风厉胡马,踯躅鸣相求。
何况同袍友,从此远行游。
离别无慷慨,去去且复留。
白日没边城,回首望中州。
浮云西北飞,河汉东南流。
视夜常苦早,寒冬正悠悠。
明月烛罗帏,严霜切绸缪。
俛仰已自喻,谁能不怀忧。
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