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一气自溟濛,野马终朝只御风。
群动无端成辐辏,微躯难免处樊笼。
窗通彼阕常生白,路入长安便觉红。
古镜不劳频拂拭,个中原有梵王宫。
太虚一气自溟濛,野马终朝只御风。
群动无端成辐辏,微躯难免处樊笼。
窗通彼阕常生白,路入长安便觉红。
古镜不劳频拂拭,个中原有梵王宫。
这首诗《尘》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对宇宙、自然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与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首联“太虚一气自溟濛,野马终朝只御风”描绘了宇宙初始混沌的状态,以及自然界中事物随风飘荡的景象,暗示着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同野马般自由而无定。
颔联“群动无端成辐辏,微躯难免处樊笼”揭示了世间万物虽看似自由,实则受到种种束缚,无论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难以摆脱外界的限制与约束,仿佛身处樊笼之中,无法完全自由自在。
颈联“窗通彼阕常生白,路入长安便觉红”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白”与“红”的色彩变化,象征着不同环境或心境下,个体感知世界的差异。窗户通向的彼方,可能是一片宁静与纯洁;而进入长安(这里可能象征繁华或世俗之地)后,世界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暗示着个体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内心感受的转变。
尾联“古镜不劳频拂拭,个中原有梵王宫”以古镜为喻,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内在世界的丰富。古镜无需频繁擦拭,因为其本就映照出真实的世界,这里的“梵王宫”可能象征着精神的归宿或内心的净土,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无需外在的装饰或追求,内在自有其价值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宇宙、自然与个体命运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
禅扉倚石梯,云湿雨凄凄。
草色分松径,泉声咽稻畦。
棹移滩鸟没,钟断岭猿啼。
入夜花如雪,回舟忆剡溪。
故人怆久别,兹夕款郊扉。
山僮漉野酝,稚子褰书帷。
清露泫珠莹,金波流玉徽。
忘言我造适,瞪视君无违。
但令静胜躁,自使癯者肥。
不待蘧生年,从此知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