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湖光一例奇,莫将西子笑东施。
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辞》。
山色湖光一例奇,莫将西子笑东施。
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辞》。
这首诗由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所作,名为《不忍池晚游诗(其十五)》,虽未直接引用,但其内容与风格与题目相符。黄遵宪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交融,体现了他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思考。
“山色湖光一例奇”,开篇便以壮丽的山水画卷为背景,赞美了自然景观的绝妙之美。这里的“一例奇”不仅指出了山与水的和谐统一,更蕴含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莫将西子笑东施”,借用古代美女西施与东施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美的不同解读和欣赏角度。这里“西子”代表了传统的审美标准,“东施”则象征着不被主流认可的美。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倡导了一种超越传统审美的观点,鼓励人们从多元的角度去欣赏美,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标准。
“即今隔海同明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时空的距离与共通的情感联系起来。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能共享同一轮明月,象征着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超越地域和时间的共鸣,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洞察。
“我亦高吟《三笠辞》”,结尾处诗人自比,表示自己也愿意像古人一样,以诗歌来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三笠辞》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诗人的作品,这里借以表达对传统文学的敬仰和对自身创作的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对美的多元解读、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传统文学的致敬,展现了黄遵宪对自然、人生、文化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作为一位时代先驱者在文化融合方面的独特见解。
野草何青青,野花亦莙莙。
王园翳烟树,东风开泉扃。
灵辰倏祥练,祖载何因循。
半生安陋巷,箪瓢澹无营。
天命有穷达,书生多苦辛。
北邙同一路,玄庐等枯荣。
我本里中子,升堂托微姻。
每怀杯渡语,惟士有常心。
几杖虽疏阔,眷眷敬爱深。
故家乔木瘁,不复典刑存。
流水桃花窅,飘零薤露音。
幽宫一以閟,清泪洒芳春。
爱奇造物剪琼瑰,为镇灵祠特地栽。
事纪扬州千古胜,名传天下万花魁。
何人斫却依然在,是处移将不肯开。
谩说八仙模样似,八仙那得有香来。
萧萧乌帽黄衫。烟水拍云岩。
风清月白,一双碧眼莹秋潭。
四海九州,茫茫东北,渺渺西南。松霜杉露毵毵。
龙门隔如参井,青城佳气与天参。
蔽山充野,牡丹红外茯苓甘。
鹤顶凝丹,隙驹蹀躞,尽百年闲。乾坤云海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