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经脱手春,又复送馀热。
悬知到故山,定与秋风别。
方经脱手春,又复送馀热。
悬知到故山,定与秋风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自然季节变换的敏感感受。通过“方经脱手春,又复送馀热”,诗人表达了春天过去,夏日余温未尽的时节变化,预示着即将迎来新的季节。接着,“悬知到故山,定与秋风别”则暗示了朋友将前往另一个地方,与秋天的凉风相别,暗含离别的伤感。
“余所居竹寺门外有溪流石桥汪履道过余必终日既去送至桥西”这一部分交代了背景,说明朋友来访时在竹寺外的溪流石桥边共度了一整天,现在朋友离开,诗人亲自送到桥西。这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也增添了离别的氛围。
“履道诵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之句作十诗以见寄因和之(其二)”表明了朋友离开前吟诵了关于庐山远行的诗句,并寄给诗人十首诗表达情感,诗人则回以这首诗作为回应。这里引用了“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的诗句,原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原诗表达了对友人轻松愉快地告别,无需过分悲伤的情感。释德洪在此处借用,既是对朋友轻松态度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禅宗中对于生死离别淡然处之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更替、友情深厚以及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何尝自觅王弘酒,颇怪曾麾道济粱。
处士固应高一着,江州太守味尤长。
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攲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筛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羲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问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匿形迹。
偷儿虽甚爱,看得捲不得。
或全浏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若欲观此画,请跨金乌玉兔来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