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与桃花作伴归,不须更著雨频催。
帘垂尽日无人处,柳送晴天落絮来。
愁里酒杯谁共把,眼前书叶懒重开。
那知造物怜幽独,忽遣啼莺唤梦回。
春与桃花作伴归,不须更著雨频催。
帘垂尽日无人处,柳送晴天落絮来。
愁里酒杯谁共把,眼前书叶懒重开。
那知造物怜幽独,忽遣啼莺唤梦回。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傍晚时分,桃花与春光一同归去的景象,无需雨水催促。诗人通过“帘垂尽日无人处,柳送晴天落絮来”这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柳树在晴朗的天空下轻送着飘落的柳絮,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柔情与淡淡的哀愁。
接下来,“愁里酒杯谁共把,眼前书叶懒重开”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在愁绪中,诗人渴望借酒浇愁,却无人相伴;面对书卷,也提不起兴趣再将其打开,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慵懒的情绪。
最后,“那知造物怜幽独,忽遣啼莺唤梦回”两句,以自然界的生机反衬诗人的孤寂。诗人似乎在感叹,连大自然都懂得怜惜孤独之人,通过啼莺唤醒了他的梦境。这种对比,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隐含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独特感受,以及在春末时节内心微妙变化的描绘,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玉炉百和发虔心,信香一炷,氤氲缭绕。
来往盘旋,结成华盖。报天地恩覆载。
报日月照临之德。
报国王水土,丰荣快乐,报父母恩怜爱。
上谢祖师圣教,丹阳师父传派。
红尘普度,全真大教,丘王长在。太古居宁海。
共三人暗合法界。愿皇王万岁,千秋臣宰。
请门人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