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攲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筛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羲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问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匿形迹。
偷儿虽甚爱,看得捲不得。
或全浏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若欲观此画,请跨金乌玉兔来其下。
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攲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筛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羲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问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匿形迹。
偷儿虽甚爱,看得捲不得。
或全浏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若欲观此画,请跨金乌玉兔来其下。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对比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的描述,表达了对君家壁间天然美景的赞赏。其中,“一株古木攲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形象地描绘了一棵古老松树的雄伟姿态;“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筛风”则勾勒出一副清新脱俗的竹影。诗人借羲娥作画师,将这两物作为画本,在君家壁间摹写成图,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匿形迹”表明这幅画并非用常规的绘画技巧创作,而是蕴含着某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诗人戏言观赏此画需跨金乌玉兔来其下,可见对这份美景的珍视与期待。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艺术之妙的深切感悟,以及对朋友家中壁间风光的无限赞叹,通过文字游戏和想象力的展开,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画面世界。
落照明残菊,村亭路欲分。
酒旗降远客,雁阵战秋云。
断陇拳鳌足,轻波起鹤纹。
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