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自西来,日夜流不息。
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楚师既以?,秦疆渐以画。
万古擘石青,千秋吐灰黑。
我行仗三老,扬舲浩无极。
入耳寡停声,寓目鲜留色。
日落一线明,悄然中原碧。
惆怅为云女,虚无不可即。
蜀江自西来,日夜流不息。
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楚师既以?,秦疆渐以画。
万古擘石青,千秋吐灰黑。
我行仗三老,扬舲浩无极。
入耳寡停声,寓目鲜留色。
日落一线明,悄然中原碧。
惆怅为云女,虚无不可即。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贞的《拟古七十首(其五十六)》描绘了蜀江从西而来,奔腾不息地流经荆门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运用"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形象地刻画了江水的汹涌和对地域的约束力。接下来,他提及楚国和秦国的历史变迁,暗示江水见证了历史的痕迹。
"万古擘石青,千秋吐灰黑"两句,进一步强化了江水的悠久与深沉,仿佛石头都被其冲刷成青色,江水长久以来都呈现出灰黑色。诗人乘舟而行,由"我行仗三老,扬舲浩无极"表达出豪迈的意气和对江面的广阔探索。
"入耳寡停声,寓目鲜留色"则描绘了江水声音的持久和景色的变换难以停留,日落时分,"日落一线明,悄然中原碧",江面在夕阳下显得尤为宁静,映照出一片碧绿的中原景色。
最后,诗人以"惆怅为云女,虚无不可即"收尾,表达了对江水空灵之美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距离的感慨,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之情。整体上,这首诗以江水为载体,寓言人生与历史,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