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半窗明,无人独掩扃。
风铃时自语,雪柏老终青。
立鹊参差见,微泉断续听。
老僧浑不语,危坐卷残灯。
斜日半窗明,无人独掩扃。
风铃时自语,雪柏老终青。
立鹊参差见,微泉断续听。
老僧浑不语,危坐卷残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乡村夜行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旅途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
首句“斜日半窗明”,以夕阳余晖映照半开的窗户,既点明了时间(傍晚),也暗示了地点(旅途中的一处居所)。这一景象既温馨又略显孤独,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无人独掩扃”一句,通过“扃”字(门栓)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独自一人、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投射,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孤独感。
接下来,“风铃时自语,雪柏老终青”两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常青的雪柏形象结合,不仅展现了四季更迭中不变的自然力量,也象征着生命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风铃的“自语”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而雪柏的“终青”则寓意着永恒与希望。
“立鹊参差见,微泉断续听”描绘了诗人沿途所见的动植物与水声,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同时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立鹊的参差身影与微泉的断续流淌,共同构成了旅途中的自然交响曲,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的低语、水的潺潺以及生命的脉动。
最后,“老僧浑不语,危坐卷残灯”将视角转向了僧人,通过“不语”与“危坐”的行为,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内心平静的境界。残灯的光晕映照在僧人的身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光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旅途、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
一雨过城去,蛙声已盈屋。
渐茁新竹枝,来照佛面绿。
羁人爱凉爽,移书就檐读。
庭西累累梅,喜有半林熟。
邻翁来叩扉,携蔬劝醽醁。
顾视眉辅间,喜气隐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