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岂意中天月,翻于此夜看。
山从一更吐,秋已半楼残。
渐觉清辉减,谁怜瘦影寒。
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
这首清代诗人师范的《十七夜对月》描绘了诗人深夜赏月的独特体验。首句“岂意中天月”,表达了诗人意外地在中秋之夜欣赏到明亮的月亮,流露出惊喜之情。接着,“山从一更吐”写出了月光逐渐洒满山峦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月色的渐次明亮。
“秋已半楼残”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凉意,以及月光洒在楼阁上,使得秋意更为浓厚。诗人观察到月光渐渐减弱,“渐觉清辉减”,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然而,他并未独自伤感,因为“谁怜瘦影寒”,这里的“瘦影”可能暗指诗人自己,表达了一种孤独但坚韧的情感。
最后两句“怀人心正切,不敢再凭栏”,诗人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但因情感过于强烈,以至于不敢再靠近栏杆,怕睹物思人,情绪难以自抑。整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黯冥濛、满楼风雨。问谁来吊今古。
故家燕子知何在,又值落花春暮。心漫苦。
正如梦如烟,缭乱衷情絮。填词觅句。
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哀断江头路。
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萧刘应算同侣。
当年香粉依然好,吟到白头宫女。閒坐处。
定怨绿啼红,会说玄宗去。人间莫住。
便一卷泠泠,还须自爱,野鹤孤云趣。
况有荣娘连雪映。错落银桥,桂住蟾宫冷。
醉倒玉山谁酩酊。险些来把三生证。
泪上青衫重自省。今日飘离,高会何时更。
家在蓝关梅惯咏。分香题到天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