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七言四韵十六首·其十六》
《七言四韵十六首·其十六》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七言律诗

万卷仙经话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

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宫。

莫怪天机俱漏尽,都缘学者尽迷蒙。

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

(0)
注释
万卷:众多的。
仙经:道教的神秘经典。
总同:相通或一致。
金丹:道教修炼的内丹。
根宗:根本源头。
依他:依照。
坤位:八卦之一,象征地或阴性。
生成体:形成或塑造身体。
乾家:八卦之一,象征天或阳性。
交感宫:相互感应的场所。
天机:自然的奥秘或神秘法则。
漏尽:完全揭示。
学者:研究者或求知者。
迷蒙:困惑或迷茫。
了得:理解或领悟。
诗中意: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清太上翁: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即玉清、上清、太清。
翻译
万卷仙经中的奥秘都相同,金丹之道就源于此根本。
遵循坤卦的原理来塑造身体,种植在乾卦相互感应的领域。
不要奇怪天机都被揭示殆尽,全是因为研习者大多迷茫懵懂。
如果能领悟诗中的深意,立刻就能见到三清尊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端的作品,名为《七言四韵十六首》中的第十六首。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道教修炼内丹的诗歌。

"万卷仙经话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道教仙经的崇敬和信仰,以及将金丹作为修炼成仙的根本之意。

"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宫。"

这里借用易经的坤(地)与乾(天)的概念来描述内丹修炼过程中,通过调和阴阳达到灵肉合一的境界。

"莫怪天机俱漏尽,都缘学者尽迷蒙。"

这两句诗指出许多人对于道教的奥秘不够理解,因为他们自己没有真正领悟其深意。

"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旦有人能够领会这首诗所蕴含的修炼之道,就能直接体验到三清境界,即最高的精神境界,与太上老君相通。

整首诗通过深奥的语言和隐喻,描绘了作者对于内丹修炼的理解,以及对道教修仙之路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漓山云崖轩

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

曾遵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

拂拭轩窗容俎豆,发挥泉石借声诗。

瞿昙颇似知人意,已约梅花带雪移。

(0)

鲍姑井

为觅丹砂到海滨,空山废井已生尘。

不将一滴苏焦槁,神艾虚传解活人。

(0)

清远峡

昆崙截竹事空传,不见春潮送客船。

只似蜀江江上路,两山中峡手巾天。

(0)

贪泉

泉本无贪人自清,何须一酌始忘情。

回车胜母君知否,见说曾参亦好名。

(0)

最高楼·其一壬寅生日

溪南北,本自一渔舟。烟雨几盟鸥。

白鱼不负鸬鹚杓,青蓑不减鹔鹴裘。

怎无端,贪射策,觅封侯。既不似、古人能识字。

又不似、今人能识事。空老去,自宜休。

帝乡五十六朝暮,人间四十四春秋。

问何如,茅一把,橘千头。

(0)

南窗偶书·其一

吾徒例迂疏,与世自少可。

不工口嗫嚅,正坐胸磊砢。

折腰迂人情,高论常轗轲。

归哉夜窗雨,喜不失故我。

琴尊日多暇,未觉此计左。

秋风挟佳月,流光侑孤坐。

持觞酹伯伦,彼豪真蜾蠃。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于良史 黄龟年 王应麟 钱士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