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锡去何迟,东林烟雨微。
出山吟更苦,得禄意多违。
钟鼓侈斋磬,袈裟厌客衣。
自令身得度,僧俗尽皈依。
杖锡去何迟,东林烟雨微。
出山吟更苦,得禄意多违。
钟鼓侈斋磬,袈裟厌客衣。
自令身得度,僧俗尽皈依。
这首明代诗人王立道的《赠僧》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开山中的场景。"杖锡去何迟",以杖锡象征僧人的行脚,表现出僧人步履的缓慢与内心的犹豫,可能是对尘世生活的留恋或对修行道路的深思。"东林烟雨微",则通过东林寺的朦胧烟雨,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出山吟更苦,得禄意多违",进一步揭示了僧人内心矛盾,出山弘法虽然重要,但世俗的名利诱惑与出家初衷往往相悖。"钟鼓侈斋磬",暗示寺庙的热闹与僧人的清修生活形成对比,反映出僧人对于繁华声色的淡泊态度。
"袈裟厌客衣",表达了僧人对于繁琐应酬的厌倦,更向往简单纯粹的僧侣生活。最后两句"自令身得度,僧俗尽皈依",表达了僧人坚守自我,希望通过自身的修行和言行,引导世俗之人走向佛法,体现了其高尚的佛门情怀和责任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僧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以及对佛法传播的执着。
受书三十年,日日傍慈亲。
仗剑一出门,万里奔风尘。
回首望梅关,惆怅不堪论。
远送多兄弟,长途车马频。
眷眷不复得,分手在兹辰。
自今回别离,所见惟他人。
朔风何萧萧,雨雪何纷纷。
尔我自南北,相闻空羽鳞。
临歧各赠言,荣名与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