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游香山,朝往暮归偶。
因循不能舍,复厌劳奔走。
稍出内府资,买地垂百亩。
山僧饱囊橐,而我足林阜。
一举两得之,香山宛我有。
就冈导漫乳,面岭开疏牖。
爱贞植柏松,恶脆弃蒲柳。
脩葺未经年,成园已断手。
时来驻清跸,辄与周旋久。
林红霏春深,陇绿苏雨后。
探节复数时,课无而责有。
借问园何名,静宜藏诗薮。
我初游香山,朝往暮归偶。
因循不能舍,复厌劳奔走。
稍出内府资,买地垂百亩。
山僧饱囊橐,而我足林阜。
一举两得之,香山宛我有。
就冈导漫乳,面岭开疏牖。
爱贞植柏松,恶脆弃蒲柳。
脩葺未经年,成园已断手。
时来驻清跸,辄与周旋久。
林红霏春深,陇绿苏雨后。
探节复数时,课无而责有。
借问园何名,静宜藏诗薮。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题为《香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亲自参与规划并建设的香山园林。诗中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园艺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园中植物选择的独到见解。
首句“我初游香山,朝往暮归偶”,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初次游览香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这座山的偶然发现和亲近。接着,“因循不能舍,复厌劳奔走”两句,道出了诗人对香山的喜爱之情,即使往返奔波也乐此不疲。随后,“稍出内府资,买地垂百亩”则透露了诗人为了拥有这片土地,不惜花费内府的财力,显示出他对香山的重视和投入。
“山僧饱囊橐,而我足林阜”两句,通过对比山僧与诗人的不同收获,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香山的深厚情感。接下来,“一举两得之,香山宛我有”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通过购买土地,不仅拥有了香山,更是实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就冈导漫乳,面岭开疏牖”描绘了诗人对香山进行改造的过程,通过引导水流、开窗面山,使得香山更加宜人。接着,“爱贞植柏松,恶脆弃蒲柳”表现了诗人对植物的选择标准,偏好坚韧的柏松,摒弃易枯萎的蒲柳,体现了他对园艺美学的独特见解。
“脩葺未经年,成园已断手”说明了诗人对香山园林建设的投入和热情,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最后,“时来驻清跸,辄与周旋久”、“林红霏春深,陇绿苏雨后”、“探节复数时,课无而责有”等句子,通过描绘四季变换中的香山景色,以及诗人在此的频繁造访,展现了他对香山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借问园何名,静宜藏诗薮”结尾两句,既是对香山园林命名的思考,也是对这里作为诗歌创作之地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香山文化的期待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和对园艺艺术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重视,是一首兼具自然描写、情感抒发和文化思考的佳作。
王谢墩名一任谁,故园黄竹我须知。
金盘华屋杨家果,此说方应是可疑。
敢因一字浪雌黄,自分严于斧钺霜。
只有地灵知此意,年年风雨茁新篁。